[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一、领域简介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该专业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机构从事汉语教学,也能在政府部门、公司或企业等机构从事与汉语或中华文化传播相关的工作。
二🔥、学位标准
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修满规定学分🚵🏿♀️,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
三、培养目标
按照实践性👼🏿、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适应能力强,具有第二语言教学技能、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汉语教师🧔🏼♂️。具体要求为📧: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2.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3.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4.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
5.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6.具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
7. 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
8. 具有社会关怀意识与能力。
四、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
五🧜🏻♀️、研究方向
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以及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教育、文化发展需求,该专业主要设置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向
2、文化传播方向
六、培养方式及导师指导
1.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注 重实践性和应用性𓀊。
2.教学技能与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文化技能的训练。
3.实行双导师制,专业导师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研究方向并指导专业学习、论文写作,实习导师负责学生实践培训工作,参与论文指导。采取师生互选方式确定指导教师。
4.有计划地聘请校内外专家担任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承担授课任务➡️,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应修总学分:不低于55学分。具体学分分布如下:
(1)公共课(5学分)
(2)专业基础课(21学分)
(3)专业选修课(21学分,分模块选修)
(4)创新创业课程(2学分)
(5)教学实习(6学分)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为主导、模块拓展(专业选修课)为补充、实践训练(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课🦶🏻、实践环节)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本科非中文专业学生,需补修现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等学科基础类课程。
本科为中文专业但非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需补修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等学科基础类课程。
八♓️、培养计划的制定
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本专业当年度培养方案的要求制订培养计划🍻🫲🏻。在入学后1个月内,登录研究生管理系统🤚,输入培养计划。同时👨🏽✈️,打印的纸质版培养计划报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由意昂4留存备案。凡列入培养计划的课程必须修读合格方可进行答辩。
九、必修环节
在研究生入学后将对其学习与实践工作状况进行全面监督与检查,重点考核专业实践🧛♀️🧠、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四个环节。对各环节考核未达到要求的研究生给予学业警告🧏🏿♂️、延期、分流淘汰或淘汰。
1、实践环节
研究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可在培养单位在国内外建立的实践基地或各类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通过实习🚶🏻♀️➡️、实践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
教学实践方式
(1)以志愿者身份赴海外顶岗实习✍️,在孔子意昂4🔓、孔子课堂、国外大中小学等教学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
(2)在国内外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
教学实践管理
(1)志愿者由国家汉办或培养学校选拔派出🧑🏿🚒;
(2)非志愿者进入国内实践基地实习,或经导师同意后进入国内外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实习🖖;
(3) 实习期间🧑🏻🦯➡️,由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学生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习总结报告和实习手册,并且录制讲课视频👼🏽,撰写课堂教案和教学案例。
教学实践考核
由实习单位和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手册上出具考评意见,学科考评小组根据考评意见和中期考核答辩给予通过或不通过。
2🧛🏽、课程学习考核
课程学习结束后☯️,授课教师组织课程考试、研究报告↪️、小论文等考核形式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交至研究生管理系统🕍。
3🫷🏻、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考核
开题报告在第3学期末进行,由学科考评小组🦹♂️、指导教师和校外专家参加审核。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5学期(延期者顺延)➞,学科考评小组对学生的课程情况、学业表现🫥、教学实践等进行综合测评,学生需经过中期考核答辩🎛,没有通过学业中期考核的研究生不能参加学位论文预答辩👩🏼🏭,并按照学校规定进行分流淘汰。
4🪂、学位论文预答辩
毕业论文预答辩,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初(延期学生顺延)🛃,没有通过毕业论文预答辩的研究生,应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并在一年内重新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不通过者予以淘汰🙇🏿♂️。
十🧍🏻♂️、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有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设计报告等。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学位论文工作包括以下五个主要环节🌲👩🏻💼:
(1)论文研究计划:硕士生应在第3学期初𓀌,在导师指导下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制定个人研究计划,并由学科考评小组审查通过。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在第3学期末进行,由学科考评小组🏋🏼♀️🎇、指导教师和校外专家参加审核☎️。
(3)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如在写作过程中发现确有必要更改论文题目,需经过导师同意,并经过学科考评小组批准方可进行。
(4)毕业论文预答辩🥅,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初(延期学生顺延),没有通过毕业论文预答辩的研究生,应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并在一年内重新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不通过者予以淘汰🚴🏼♀️🙎🏻。
(5)学位论文答辩🧑🏽🏭,修满学分,经指导教师和意昂4同意,学位论文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原则上在第6学期末(延期学生顺延)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
汉语国际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